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遵循古典文学教学重视文本阅读、经典赏析的教学传统之同时,更将区域文化研究与文学地理学、文学景观学等现代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以及现代网络教学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本课程通过诗词等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讲解,对中国主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进而深入剖析各城市的文化精神及其传承脉络。其中既有古典文学对城市自然生态、景观风物、社会风貌、岁时风俗、风土人情的描写,有城市历史中重大事件在诗歌等传统文学样式中的表现以及情感层累所形成的集体记忆,也有文学艺术活动所形成的城市人文景观与城市人文历史内涵之积淀,也有传统文学书写与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关系……总之,这是一门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课程。
基于选课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中,将在古典文学和地方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上多做介绍和探讨,让修学本课程的同学觉得诗词、文化其实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近在咫尺。更多的通过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拓展性解析和鉴赏,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历史、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精神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欣赏为基础,加强和拓展传统文化的视角,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独特的艺术审美,进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个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想境界。
本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展现形式,其中主要的包括:视频学习、资料阅读、阶段性测验、论坛讨论、小组学习和期末考试。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平台提供的拓展资料,让学生进阅读,补充丰富视频教学容量。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讨论功能,发动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展开
课程章节
- 第一章 绪论:文学地理学、文学景观学与古典文学研究导论
- 第一节从寒山寺说到黄冈赤壁
- 第二节 传统文论中的文学地理学视野
- 第三节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文学地理与文学景观
- 第二章 古典文学书写中的城市自然生态与景观风物
- 第一节 王勃笔下的“无价江山”——《滕王阁序》
- 第二节 沈约、李清照与金华八咏楼、双溪
- 第三节 欧阳修词作中的颍州西湖
- 第四节 范成大诗歌中的吴地生态与生产之美
- 第三章 《竹枝词》等书写方式与城市之岁时风俗与社会风貌
- 第一节 《竹枝词》的起源与民俗文化风情
- 第二节 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与林苏门《邗江三百吟》
- 第三节 《中华竹枝词》中反映的近代津沪风尚
- 第四节 其他文学形式的城市风俗书写
- 第四章 文学艺术活动景观与城市人文历史内涵之积淀
- 第一节 武汉黄鹤楼与金陵凤凰台
- 第二节 苏舜钦情结沧浪亭的文学风雅
- 第三节 如皋水绘园的风雅与风云激荡
- 第四节 “曾是当年诗酒地,行人犹指水西庄”
- 第五章 城市历史沧桑的情感记忆与文学写作
- 第一节 吴越春秋的风云激荡与城市的历史记忆
- 第二节 “一自坡公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
- 第三节井中奇书《心史》的故事与历史沧桑
- 第四节宁波历史文化的地标——四明山及其民族风义
- 第六章 城市文化精神之传承衍生的文学书写
- 第一节城市文学景观的重要组成——家族文化的传承
- 第二节白居易的苏州行踪及其“儒家情怀”
- 第三节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的传扬
- 第七章 北京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春秋燕都的历史记忆与文人情怀
- 第二节“浩然正气” 文丞相祠的诗咏
- 第三节纳兰性德与渌水亭畔的风雅
- 第八章 南京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六朝金粉逝去的历史感喟和哀叹
- 第二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第三节外侮入侵之后的激奋和慷慨悲歌
- 第九章 苏州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诗意栖居的建筑载体——苏州园林及其文学意境
- 第二节诗咏“五人义”与传奇《清忠谱》
- 第三节街区社群文学活动遍地开花的盛景
- 第十章 扬州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文学视角解读
- 第二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第三节“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 第十一章 杭州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诗词中钱塘风雅的妩媚和雄壮
- 第二节“相逢唤醒京华梦”——宋都沧桑的文学书写
- 第十二章 西安、咸阳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 汉魏辞赋中宫室建筑的文学、美学书写
- 第二节“盛唐气象”的诗性挥洒
- 第三节时变中的歌吟与咏怀中的盛衰感慨
- 第十三章 成都的文学写作与记忆
- 第一节“一曲《凤求凰》,蜀中千古传”
- 第二节“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第三节杜甫草堂的文学景观和诗圣的生活、情怀
授课教师
-
杨旭辉 苏州大学 文学院 副教授
杨旭辉,男,1972年4月出生于江苏溧阳。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区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苏州大学首届“五四青年奖”获得者,曾多次获得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各类“奖教金”,多次获得江苏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苏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著有《清代经学与文学》、《阳湖文派研究》、《清代骈文史》、《纳兰平生纳兰词》、《拷问盛世》、《中国历代题画诗》(合著)等,主编《唐诗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版)、《唐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2年版),整理《尤侗集》、《三冈识略》、黄人《中国文学史》等多部古籍。主讲的《苏州诗咏与吴文化》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
精华笔记
精华笔记正在评选中,去看看全部笔记
常见问题
课程考核要求是什么?
课程采用全程动态式、进阶式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视频学习的情况、拓展资料的阅读、阶段性测验、论坛讨论的活跃度和质量,以及小组学习任务的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权重分配,进行综合评价。